# 网络配置

ip addr # 查看网络信息,第二项有ens33
ifconfig
1
2

# 开启网络

vi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

修改onboot=yes,(在系统启动时是否激活网卡)

:wq 保存退出

# ip配置

网络连接NAT网络,(BOOTPROTO=dhcp), 开启网络后会自动生成动态ip

vi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

//添加vmnet8的子网掩码和网关,ip要保证在192.168.126.x,还要保证唯一性
IPADDR=192.168.211.129    //设置IP地址
//==========
NETMASK=255.255.255.0   //子网掩码
GATEWAY=192.168.126.2   //设置网关
1
2
3
4
5
6
7

# 重启网络服务

service network restart
#centos8
nmcli c reload
nmcli c up ens33
1
2
3
4

重启网络服务,使配置生效,然后再次通过"ip addr"命令查看ip,这次ens33有ipv4了

# ifconfig

yum search ifconfig

yum install net-tools.x86_64
1
2
3

# 文件上传下载

yum -y install lrzsz

rz 上传

sz 下载

lrzsz 官网入口:http://freecode.com/projects/lrzsz/

lrzsz是一个unix通信套件提供的X,Y,和ZModem文件传输协议.

# Linux初始化目录

/etc/init.d centos7.6放系统启动初始化命令文件

# 目录操作命令

# cd命令

cd / #返回根目录
cd ~ #用户主目录
cd . #当前目录
cd .. #返回到上一级目录
cd /usr/ #进入到usr目录
cd#返回上一个目录
cd #直接回家
pwd  #查看当前路径命令
1
2
3
4
5
6
7
8

# ls目录和文件

ls –l #详细格式,文件权限,时间
#ll 和ls –l作用相同
ls *.txt #查看所有的txt类型文档
1
2
3

# 目录操作

mkdir #创建目录
mkdir a #创建 a目录
mkdir -p a/b #创建 a目录,并在a目录里创建b目录
mkdir -m 777 c #创建一个权限为777的C目录
rmdir  #删除目录(如果目录里有文件,则不能用此命令)
1
2
3
4
5

# 文件命令

# Vi/vim创建/查看/编辑文件
命令行:Esc切换到命令行模式。
编辑模式:
按i,在光标前开始编辑
按a,在光标后开始编辑
按o,在当前行的下一行开始编辑
按u, 表示撤销

底行模式:按 shift+:冒号。

:q! 不保存退出
:wq 保存退出
:/world 从当前光标处,向上查找world关键字
:?world 从当前光标处,向后查找world关键字

 touch命令
 用于修改文件或者目录的时间属性,包括访问时间和修改时间,若文件不存在,系统会建立一个新的文件

echo xx > 输出内容到文件
echo xx >>追加内容到文件

# 删除文件
rm 删除文件
rm n.txt 提示y删除n放弃
rm –f n.txt 不提示
rm –rf dirname 不提示递归删除目录下所以内容
rm –rf * 删除所有文件
rm –rf /* 删除所有子目录所有和文件  /

# 复制和移动文件
cp 复制文件
cp nginx.conf n.txt
cp –R tomcat1 tomcat2        #复制整个目录

mv 修改文件名,移动文件名
mv n.txt m.txt

## 浏览文件

cat 输出文件所有的内容
more 输出文档所有的内容,分页输出,空格浏览下一屏,q退出
less 用法和more相同,只是通过PgUp、PgOn键来控制

tail 用于显示文件后几号,使用频繁
tail -10 nginx.conf 查看nginx.conf的最后10行
tail –f nginx.conf 动态查看日志,方便查看日志新增的信息

ctrl+c 结束查看

# 打包命令

tar命令位于/bin目录下,它能够将用户所指定的文件或目录打包成一个文件,但不做压缩。一般Linux上常用的压缩方式是选用tar将许多文件打包成一个文件,再以gzip压缩命令压缩成name.tar.gz的文件。
-c 创建一个新的tar文件
-v 显示运行过程的信息
-f 指定文件名
-z 调用gzip压缩命令进行压缩
-t 查看压缩文件的内容
-x 解开tar文件

tar –cvf n.tar ./* 压缩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目录,文件名为n.tar
tar –xvf n.tar 解压压缩包中的文件到当前目录(如果长时间未解压成功 Ctrl+C推出)
tar –cvzf m.tar ./* 解压m.tar文件到当前目录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
# grep命令

grep root /etc/passwd 在文件中查找关键字root

grep root /etc/passwd –-color 高亮显示

grep root /etc/passwd –A5 –B5 高亮显示,A后5行,B前5行

grep -n root /etc/passwd 查找并显示行数

grep -v root /etc/passwd 取反,查出不含root的数据

  1. java -jar 8091.war & java -jar 8092.war & java -jar 8093.war &
  2. ps -ef | grep 关键字

管道:将上一步获取结果,当做下一步的参数

# 编译

编译失败后需要清除

make clean

# 进程命令

  1. 杀死进程

kill PID 普通杀进程 如果权限不足无法杀死

kill -9 PID号 强制杀死进程

kill -15 PID号 等待进程执行完毕之后杀死

# 端口 && 防火墙

# 端口

# 端口查看
# 查看已经开放的端口
firewall-cmd --list-ports
netstat -lnp | grep # 查看当前系统启动哪些端口
#查看本机已经启用的监听端口:
ss -ant #centos7使用ss, centos7以下使用netstat -ant

# 开启端口
firewall-cmd --zone=public --add-port=80/tcp --permanent
#多个端口:
firewall-cmd --zone=public --add-port=80-90/tcp --permanent
# 不需要配置22端口
###### 注:修改后需要重启防火墙生效

–zone #作用域
–add-port=80/tcp #添加端口,格式为:端口/通讯协议
–permanent #永久生效,没有此参数重启后失效

#删除端口
firewall-cmd --zone=public --remove-port=80/tcp --permanent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
# 防火墙

# Centos 7 firewall 命令:

firewall-cmd --state #查看默认防火墙状态(关闭后显示notrunning,开启后显示running)

# 启动防火墙
systemctl start firewalld.service #centos7启动防火墙
systemctl enable firewalld.service #设置开机启用防火墙

# 关闭防火墙:
systemctl stop firewalld.service #停止firewall
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.service #禁止firewall开机启动,#设置开机不启动防火墙

#重启防火墙
systemctl restart firewalld.service
firewall-cmd --reload #重启firewall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
# yum

yum update # 会更新所有软件到最新版本
1
  • 缓冲

我们在更新yum源或者出现配置yum源之后,通常都会使用yum makecache 生成索引缓存索引提供搜索安装速度,索引缓存存储位置; /var/cache/yum/

yum makecache fast
1

yum makecache fast命令是将软件包信息提前在本地索引缓存,用来提高搜索安装软件的速度,建议执行这个命令可以提升yum安装的速度。

yum clean all
1

yum 会把下载的软件包和header存储在cache中而不自动删除。如果觉得占用磁盘空间,可以使用yum clean指令清除索引缓存和下载包的缓存。

验证 查看当前索引缓存目录大小

cd /var/cache/yum/
du -sh **

du /var/cache/yum/**
1
2
3
4

# rpm

rpmfind.net

#卸载原来的
rpm -qa | grep libseccomp
rpm -e libseccomp-devel-2.3.1-4.el7.x86_64 --nodeps
# 安装
wget http://rpmfind.net/linux/centos/8-stream/BaseOS/x86_64/os/Packages/libseccomp-2.5.1-1.el8.x86_64.rpm
rpm -ivh libseccomp-2.5.1-1.el8.x86_64.rpm
1
2
3
4
5
6

# 关机命令

sync:将数据同步到磁盘中

shutdown:关机指令

init 0:立刻关机

shutdown -h now:立马关机

reboot:重启

init 6:立刻重启

shutdown -h +10(或10):十分钟后关机

shutdown -h 20:02:系统将在20:02关机

shutdown -r now:系统立马重启

shutdown -r +10:系统将在10分钟后重启

# 磁盘命令

fdisk只能列出硬盘的分区表、容量大小以及分区类型,但看不到文件系统类型。-b<分区大小>:指定每个分区的大小;

-l:列出指定的外围设备的分区表状况;

-s<分区编号>:将指定的分区大小输出到标准输出上,单位为区块;

-u:搭配"-l"参数列表,会用分区数目取代柱面数目,来表示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;

-v:显示版本信息。

df 命令:

linux中df命令的功能是用来检查linux服务器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。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,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。

1.命令格式:

df [选项] [文件]

2.命令功能:

显示指定磁盘文件的可用空间。如果没有文件名被指定,则所有当前被挂载的文件系统的可用空间将被显示。默认情况下,磁盘空间将以 1KB 为单位进行显示,除非环境变量 POSIXLY_CORRECT 被指定,那样将以512字节为单位进行显示。

3.命令参数:

必要参数:

-a 全部文件系统列表

-h 方便阅读方式显示

-H 等于“-h”,但是计算式,1K=1000,而不是1K=1024

-i 显示inode信息

-k 区块为1024字节

-l 只显示本地文件系统

-m 区块为1048576字节

--no-sync 忽略 sync 命令

-P 输出格式为POSIX

--sync 在取得磁盘信息前,先执行sync命令

-T 文件系统类型

选择参数:

--block-size=<区块大小> 指定区块大小

-t<文件系统类型> 只显示选定文件系统的磁盘信息

-x<文件系统类型> 不显示选定文件系统的磁盘信息

--help 显示帮助信息

--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

“df -h”这条命令再熟悉不过。以更易读的方式显示目前磁盘空间和使用情况。

“df -i” 以inode模式来显示磁盘使用情况。

df -h 和df -i的区别是什么?同样是显示磁盘使用情况,为什么显示占用百分比相差甚远?

df -h的比较好解释,就是查看磁盘容量的使用情况。

至于df -i,先需要去理解一下inode

以博客主的个人理解,最简单的说法,inode包含的信息:文件的字节数,拥有者id,组id,权限,改动时间,链接数,数据block的位置。相反是不表示文件大小。这就是为什么df -h和df -i 显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原因。

ps (opens new window):在df -h 和df -i 显示使用率100%,基本解决方法都是删除文件。

df -h 是去删除比较大无用的文件-----------大文件占用大量的磁盘容量。

df -i 则去删除数量过多的小文件-----------过多的文件占用了大量的inode号。

# 内存

free -m
free -h

cat /proc/meminfo
1
2
3
4

# 分配虚拟内存

步骤一、查看当前的内存使用情况

free -m

步骤二、划分虚拟内存分区(大小为2G),执行命令大约15-20秒无响应

dd if=/dev/zero of=/var/swap bs=1024 count=2048000

步骤三、执行下面两条命令: 将分区设置为SWAP分区,并将其设置为有效状态

mkswap /var/swap

swapon /var/swap

问题:swapon: /swap/swap: insecure permissions 0644, 0600 suggested. 解决: sudo chmod 600 swaps

  1. 查看SWAP信息是否正确
# swapon -s
1

步骤四、查看现在的内存使用情况

free -m

步骤五、设置开机自动挂载虚拟内存 如果你不想每次重启服务器都重新设置一遍,那么你可以设置开机自动挂载Swap分区,编辑文件/etc/fstab

vim /etc/fstab 在文件最后追加内容:

/var/swap swap swap default 0 0 其中/var/swap就是我们刚刚分配的swap交换空间的位置,如果你不是在硬盘的这个位置划分的虚拟内存,只需把追加内容中的/var/swap换成你的虚拟内存的路径就可以了,剩下的追加内容不变。

  1. 释放SWAP文件
# swapoff /swapfile
1
  1. 删除SWAP文件
# rm -fr /swapfile
1

误删/dev/zero文件的解决方法如下两条命令进行修复重建文件:

[root@localhost sslinux]# mknod /dev/zero c 1 5
[root@localhost sslinux]# chmod 666 /dev/zero
1
2

如何修改swappiness参数? 临时性修改: [root@rhce ~]# sysctl vm.swappiness=10 vm.swappiness = 10

[root@rhce ~]# cat /proc/sys/vm/swappiness 10

永久修改: 在/etc/sysctl.conf 文件里添加如下参数:

vm.swappiness=10

[root@izbp12z8w3jbbgmy9yiz92z ~]# sed -i '$a vm.swappiness=100' /etc/sysctl.conf 
[root@izbp12z8w3jbbgmy9yiz92z ~]# sysctl vm.swappiness
vm.swappiness = 100
1
2
3
4
5

此时再查看内存和swap的使用情况:

[root@izbp12z8w3jbbgmy9yiz92z ~]# free -lh
1

# 系统

查看版本信息

cat /etc/centos-release
1

# 主机名修改

$ hostname k8s # 临时修改 k8s,系统重启后丢失

$ hostnamectl set-hostname k8s #修改主机名为k8s,永久生效,只能小写字母
# $ vi /etc/hosts # 编辑hosts文件, 给127.0.0.1添加k8s
1
2
3
4

# 系统时区修改

tzselect

查看时区

date -R 或者 timedatectl

# 修改时区
ln -sf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/etc/localtime
1
2

# 系统语言修改

locale -a # 查看本地安装的语言
yum groupinstall “fonts” # ------->安装语言包
localectl set-locale LANG=zh_CN.UTF-8
1
2
3

# 内核升级

Linux centos7升级内核(两种方法:内核编译和yum更新)
https://blog.csdn.net/alwaysbefine/article/details/108931626
1
2

# 图形界面

yum groupinstall "X Window System"

先安装X(X Window System)

检查一下我们已经安装的软件以及可以安装的软件,用命令 yum grouplist

6

yum groupinstall "GNOME Desktop" "Graphical Administration Tools"

安装gnome,图形管理工具

7

根据需要可安装 yum grouplist 下面的软件,方法同6